這是一個世代,不可諱言地,幾由美式文化支佔了多數的世代。

  向來叛逆的我總不自覺想尋找來自他方的觀點。
  澳洲的電影小說也好,東亞史觀也好,加拿大或猶太人的前衛藝術都好,
  渴望接觸不同的發聲。
  哪怕是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荒腔走板另類論調,
  只要是對事物看法的其他角度都該被珍惜聆聽。

  追風箏的孩子或也是這些非主流文化中的一環,阿富汗的故事,
  看到最後同時讓我感動不已。

  關於二次世界大戰與稍晚蘇聯共產的侵略,
  關於內部種族宗教問題的長久隱憂,
  關於聯軍的插手介入與塔利班政權的種種暴行,
  關於阿富汗裔的美國公民如何定位自身
  也關於村鎮尋常生活的面貌。
  奇怪的是就算文字描繪得再生動,
  腦中要浮現那樣鄉村的風貌還是挺困難。
  也許黃褐色,也許莽綠色,也許清真寺和飛著風箏的天空是鮮艷的,
  也許晨昏定省的五課會見著聞著四處喃喃的可蘭經祝禱,
  也許是太遙遠吧,缺少更多想像。

  關於兩個小男孩之間的友誼與並在的相互較量,
  關於兒子對父親的崇尚與自卑,
  關於人性最隱晦幽微的陰暗角落,
  關於信任與毀約,勇氣與怯懦,瓦解與重新組構,
  關於補償以及救贖。
 
  這些細微的人性寫真卻可以跨文化,直筆筆深入人心,感動人心。
  就因為他寫的不是陳腔濫調的Happily ever after
  而是最接近真實 榮耀卑微共生的人性詩歌

  最喜歡某些作家,這一位也在行列之中,其文字駕馭的功力,
  總可以收尾收得看似平淡,實則回甘,越品越淳。

  ”為你,千千萬萬遍。”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nai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